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
 2022-08-03
作者:常瑞
来源:三月雨

廉洁文化的形成源于高度的廉洁自觉意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去污自洁、崇廉尚洁的自觉意识。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里有“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清官情结所蕴含的廉洁意识, 在于其本身就包含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历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拥戴清官,官员亦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也不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上注重廉洁评价、道德要求。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有二十部都有《循吏传》,记载了 500 多人。循吏者, 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而为百姓所爱戴,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官员群体,而且在民间社会,都成为楷模。不少家训族规含有“廉”的要求,也是告诫后人勿与贪腐沾染。这种内在约束和文化传承,终使廉洁成为人们最具自觉意识的文化元素, 将廉洁自觉意识深深根植于内心。
廉洁基因的价值在于增强廉洁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廉洁基因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支撑,必然能够形成强大的廉洁自信、廉洁定力。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志在天下”。
《庄子·庚桑楚》中讲:“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以天下作比,足见胸怀之广大。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是以民族和国家为重, 将小我融入大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难为利益所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无所畏惧,勇于担当,能练就强大的自信力量,这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屈原在《楚辞》中说:“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朱熹在《楚辞集注》注解为:“是以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使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能安于所遇矣。”可谓一种肯定确切的解诂。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写道:“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清代曾国藩说:“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这些人无不将毕生精力付诸天下之志。志就是信念、信仰,志在天下,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自然自信,廉洁自信亦同此理。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坚定廉洁自信,能使人们对“廉”形成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根深蒂固的信念。
廉洁基因的传承在于养成廉洁自律的精神。廉洁自律是高层次的个人修养,也是党性锻炼的必然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廉洁自律的精神基因,唐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写道:“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明代李东阳在《石公墓志铭》中说:“虽居官久, 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也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说法。中国古代崇尚廉洁、艰苦朴素,强调修身律己、反求诸己,讲究“心存敬畏、自我约束,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故而,廉洁之本在于自律,核心在“律”。律可谓之法律,“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大凡畏惧法度者,必然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不用因违法乱纪而担惊受怕。律亦可谓之“心律”,由心所律、由心所束,是自我之律。东汉杨震暮夜却金,彰显的就是心律的力量。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勿欺于暗室”“君子慎独”等,均为此理。唯此,方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结合当今的话语,法律之律,解决“不敢腐”的问题;“心律”之律,能解决“不想腐”的问题,乃是根本之律。
来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常瑞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宣传2022-01-11 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离不开良好政治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用好政治文化涵养功能,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继续向好,为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 
	   	  	 		
	   	  	 			 以创新推进廉洁政府建设2022-03-08 建设廉洁政府是各界的共同愿望。做好政府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完善建设廉洁政府的同时,创新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 
	   	  	 		
	   	  	 			 纪严于法,到底严在哪里2022-08-12 从处罚角度来看,纪严于法至少严在以下层面:一是党纪处罚行为范围广于法律。党纪处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按照纪严于法原则,有些行为写入了纪律中,但法律中并没有规定。以遇危不救行为(即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为例,法律对此没有规定,但党纪处分条例在第九章“对违反群众纪 律行为的处分”中,规定出现这种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 党籍处分。二是党纪处罚起点数额低于法律。以受贿为例,2016 年两高司法解释将受贿罪的起点数额由原先的五千元提高到三万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低于三万元的受贿行为就一概不能作为犯罪处理,受贿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其他较重情节的也应追究刑事责任。而从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及近年来的处分案例看,党纪处分起点数额远 低于法规,或换句话说,党纪处分更看重的是违纪行为的性质、恶劣 程度、造成后果等。只要造成严重恶劣影响,就会受到党纪处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0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09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