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2022-05-17
作者:韦 海
来源:人民论坛网
以德树人旨在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改良教育对象的思想,使其明白“应成为什么样的人”。“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以德”是“树人”的一个途径。红色教育体系利用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和典范来影响人、教育人,具有相对成熟的教育范式。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是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抗争情怀的文化体系,包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党史教育等内容,是党和各族人民在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载体。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其具有广博性、深刻性、实用性的特征。从器物层面来看,革命老区、战争遗址、革命文学作品承载了许多革命精神与文化,同时也是表达红色文化的直观物质载体。从精神层面来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其中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等优秀品质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从发展层面来看,红色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论是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都向我们展示了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其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特质,而这些都是新时期以德树人的重要基础。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效介质。以德树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当前德育教学中面临教学有效性差、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德育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将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的文化底色,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受教育对象的认同感。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某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将其转化成具体的行为。红色文化能给人们一种更为直观的印象,快速地将人们带入到情感氛围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传统的教育范式相比,显然这种良性的互动方式更有效。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机构成。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珍贵资源,红色文化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人们呈现更为鲜活的事例;也可以借助红色旅游和现代科技,让人们感受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震撼力量。德育工作要善于挖掘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德育内容,向人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情怀。当前,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功利主义思想蔓延的状态下,我们更加需要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将红色文化作为以德树人的底色。为此,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密切红色文化与德育的关联是当务之急。
来源:人民论坛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22-01-03 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马克思主义廉政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实践2022-06-07 作为专业从事党员干部教育阵地化建设的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员,有责任且有义务,在阵地化建设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廉政文化理论的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廉政文化理论发扬光大,让廉政教育阵地发挥更大的成效。
-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法治向度2022-08-09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既是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败融入管党治党全局的战略设计,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主席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就是要将正风肃纪反腐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约束、促进治理成效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 深化标本兼治,把惩治的威慑力与制度的约束力、政策的感召力、文化的影响力叠加起来,一体推进,同向发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0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09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