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化熏陶增强法治力量
2022-04-19
作者:蒯正明 孙武安
来源:人民日报
主席指出,“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法治文化建设的主线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法治文化是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本身就包含法治内容,而且其基本理念和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相通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将其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在立法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之中,使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价值导向性结合起来。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在坚持以法律手段协调社会矛盾的同时,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引导和支持人们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司法中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提升司法权威的同时弘扬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为此,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完善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机制。实行普法责任制是促使国家机关自觉承担普法工作责任、保证普法工作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可以将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内容,完善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制度,逐步推进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用法考法,提高学习效果。三是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应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安排不同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以有效传播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当前,应进一步拓展法治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和法治文化墙等,拓展法治文化实体阵地。根据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点,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通过普法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法治宣传活动,打造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推动法治文化传播,根本在于丰富法治文化产品、打造法治文化精品。鼓励创作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文学、戏剧、曲艺、影视作品,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文化熏陶、感受法治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
2021-11-16
习主席明确把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作为年轻干部练好内功、提升修养的第一位要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
2022 年政治监督工作的重点
2022-08-08
2022 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席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战略部署, 对强化政治监督提出明确要求。 -
行贿受贿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2022-09-19
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在于“它的动态特征以及它对人类事务影响的普遍性。它发轫于那种社会能够而且应当转变、变革是顺应人心的信念和心态”。而在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进言之,犯罪现代化治理程度是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从发生学上看,行贿和受贿是典型的对向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成立前提。但从治理学上看,行贿受贿犯罪的惩治却并非必然具有‘唇亡齿寒’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发生学是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而治理学则是对治理策略的主观选择。”这种主观选择与客观现实的偏差,可能有悖于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因此,要遏制行贿受贿犯罪的发生,不仅需要惩治受贿犯罪,同样必须惩治行贿犯罪。为此,2021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推动“受贿行贿一起查”做出重要部署,这有利于构建惩治行贿受贿的长效机制,也为惩治行贿受贿犯罪乱象提供了现代化治理利器。《意见》的出台是提升行贿受贿犯罪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及时雨”,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深刻反映了国家机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伟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