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传播新途径
2022-03-25
作者:龙大轩 闫竑羽
来源:光明日报
重西方而轻本土。学习他国先进法治经验确有必要,但不关注中国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长此以往就可能陷入“言必称希腊”的泥潭,也难以获得民众内心的价值认同。
重法律而轻文化。法律是一门实用之学。“法律工具论”长期存在于部分群众心中,并未将法治精神转化为自觉的是非善恶观念。缺乏文化价值的引导,法律将难以令人信服,法治殊难成为信仰。
重研究而轻传播。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重理论研究而忽略知识传播的现象。高深的理论无法转化成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自然就很难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也绝非朝夕之功。唯有对症下药,方能大功毕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新途径,正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抓手:
其一,坚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中国立场”。主席总书记强调要“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自有其先进之处,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社会背景所适用的法律必然不同,盲目崇拜西方法律制度、移植西方法律体系,恐有方枘圆凿之患。中国古代是“礼法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天理-国法-人情”的高度统一,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目中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要在中国的土壤上才能行稳致远,中国的法治道路没有范本可循,只有结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是最终归宿。主席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武器,要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要从强化学理支撑、凝结经验共识、打造高端智库、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做细、做实、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其二,传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中国基因”。德主刑辅、以和为贵、上下和合、明礼导民、执法公正等都是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的厚重精神和现实的法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就必须解决内容大众化的问题。要积极发掘经典文段中契合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的法律文化精华,将人民群众难以读懂和理解的文字、段落,通过现代人的思维范式和行文习惯进行不改变原文含义的翻译和改编,做到走向大众、深入人心、效果突出。法治人才的培养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否后继有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道德品性、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作为法学人才培养的根基,加深加强对学生法治理论的培养深度、法治思维的训练广度和法治精神的孕育温度。
其三,唱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中国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就是将深居象牙塔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向大众传播普及的精神食粮。首先,抓好“关键少数”。通过集中培训、适时轮训、参加讲座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使用法治方法、坚守法治底线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完善普法体系。把宪法和法律普及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广泛开展社会普法宣讲、青少年法治教育,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再次,加强政企合作。大力加强对法治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帮助企业获得资金等支持,共同推出法治文化品牌,开展法治文化传播传承活动。最后,拓展传播渠道。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工作格局。用好新媒体传播,做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策划开发兼具知识性、文化性、通俗性、趣味性的法治文化宣传普及视频、有声图书、学习读本等,帮助人民群众知晓法律条文、理解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助力全面普法、全民守法。
来源:光明日报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依规治党的三条宝贵历史经验
2022-08-01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创建时仅有 50 多人的政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坚持依规治党是重要因素之一。坚持依规治党,就必然要求遵守党的章程和各种法规制度,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诚如 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宝贵经验时指出的那样:“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又诚如 1964 年 10 月周恩来对此进一步阐释的那样:“毛泽东同志特别把有纪律放在最前面,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 总结百年来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2022-09-08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精神强调对法治的尊崇和敬畏,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贯彻落实主席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大力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
推进清廉村居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2023-06-12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