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故事,四史宣传教育
2022-01-06
作者:夏忱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
讲好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对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体现。“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发自肺腑的赞叹,就是党与人民同舟共济的生动写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开展百姓宣讲,要把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壮烈故事讲出来,把党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成功故事讲出来,把人民对党衷心拥护的感人故事讲出来,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本土红色故事是当地最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越是口口相传的身边故事,越能拨动心弦、引发共鸣,越具有传播力、感召力。回顾“四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先进模范的奋斗历程鼓舞人心。可以说,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承载着当地一段厚重的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一座珍贵的精神富矿。各地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广泛搜集本地各个时期的英雄事迹,形成书籍、画册、纪录片等载体,确保红色故事代代相传。党员干部要用情用心讲好身边的小故事,把故事背景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把人物贡献与长远影响相联系,以真人真事反映真情真意,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唤起群众对英雄模范的敬佩之心。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要想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喜欢听,关键在于用好“群众语言”。有些党员干部“水土不服”,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宣讲时习惯照本宣科,听起来辞藻华丽,实际上生涩难懂,既缺感情,也缺“干货”,让群众听得“摸不着头脑”。这种“自说自话”式的宣讲,不仅无法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党的形象、干部的形象。党员干部要学会“投群众所好”,通过土话、家常话、大白话等“群众语言”,把书本中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故事情景有声有色,引发群众共鸣共情。要创新宣讲形式,把“四史”宣讲的“主战场”放在村晚、乡村讲堂等群众的“生活场”,把小故事融入相声、小品、戏曲、微电影等民间文艺作品,进行互动式、表演式宣讲,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历史故事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穿透力、凝聚力,能够启迪人、教育人、影响人。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好“四史”小故事,激发群众爱党爱国之情,增强群众奋勇前行之力,齐心谱写新征程上的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 人民论坛网
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具有强大领导力执政力
2021-09-14
8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文献以主席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阐释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实践和成就。文献发布后,不但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广泛关注,也赢得国际人士积极评价。 -
传中华家训家教家风 树新时代文明新风
2022-06-30
在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赓续传承中华优秀家训家教家风,塑造新时代文明新风。 -
数智时代,博物馆何以适合少年游
2022-07-06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服务公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当“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潮流,当青少年成为文博“铁粉”,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成为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